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是谁?那个在金银滩潜伏17年的“王老头”...

回复 星标
更多

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是谁?那个在金银滩潜伏17年的“王老头”...

来源:沧海观澜、军报记者


他曾经享誉世界物理学界,却在声名鼎盛时悄然藏身戈壁荒漠;

他的发现至少帮助6人获得诺奖,他却因为一次选择此生与诺贝尔奖无缘;

太空中的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名字却在绝密档案柜中一锁就是17年……


在王淦昌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报国故事...


578125


一、“我们国家太落后了”,一句让他记了一辈子的话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生于江苏常熟一个叫做枫塘湾的小镇。4岁失怙,13岁失恃,王淦昌跟随亲戚到上海读书。


1924年,17岁的王淦昌高中毕业。在租界林立、纸醉金迷的旧上海,这位中学时就自学微积分课程的“学霸”,却没有大学可以上,只能到一所技工学校学习修汽车。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联合会学生在租界内游行讲演,抗议日本资本家枪杀纱厂工人罢工领袖顾正红。英租界捕头爱伏生悍然下令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学生4人,重伤30人,史称“五卅惨案”。


第二天,王淦昌和同学们冒着生命危险走上街头散发传单。当队伍走到英租界时,王淦昌被一个印度巡捕抓住。巡捕告诉他们,这里是英租界,不允许中国人发传单。


578125


王淦昌说:“正因为这里是英租界,我们才来发传单!你和我还不是一样,我的祖国受帝国主义欺凌,你的祖国已经沦为帝国主义殖民地,当了亡国奴。我们在为祖国的命运呼喊拼搏,你却为侵略者效劳。若此事发生在你的国土上,你能抓自己的兄弟同胞吗”?


良知未泯的印度巡捕深受触动,将学生们带到僻静处,悄悄地放了。


随后,王淦昌远赴北平,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叶企孙、吴有训教授。

1926年3月18日,李大钊带领北京各界群众五千余人,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列强命令北洋政府撤除大沽口炮台的无理要求,却遭到反动政府屠杀,当场打死47人,伤200余人,酿成震惊中外的 “三一八”惨案。


王淦昌在游行队伍中,亲眼目睹身边同学惨遭杀戮,悲愤难平。


叶企孙先生告诉他:“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国家太落后了,如果我们像历史上汉朝、唐朝那样先进、那样强大,谁敢欺侮我们呢?”


这句话,让王淦昌记了一辈子。


二、此去西洋,背负国家之未来


1930年,王淦昌考取官费留学生,远渡重洋,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著名女核物理学家L•迈特纳。


1931年,王淦昌首次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一种实验构想。第二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用此方法发现中子,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让当初因为王淦昌来自“中国这个近代物理学荒漠”而轻视其建议的迈特纳后悔不迭。


1933年底,年仅26岁的王淦昌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准备回国。不少德国科学家劝他留下,“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物理实验室,一定能让你大展宏图。战火中的中国,哪里能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


王淦昌却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现在,我的祖国正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


578125

青年时期的王淦昌


1934年,王淦昌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先后在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任教。这位年轻的“娃娃教授”,培养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在内的一批高徒。


1941年,王淦昌又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建议,论文在美国《物理评论》发表后,K.C.Wang(王淦昌)名震世界物理学界。1956年,美国科学家莱因斯首次在实验中观测到中微子,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迄今,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已有5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荣获诺奖,这里面,没有一个中国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王淦昌拥有同样水平的实验设备,他将是世界上第一个探测到中微子的人!


578125



1947年9月,王淦昌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有关宇宙线中介子衰变的问题研究。


1949年初,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用自己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购买了一个用于研究宇宙射线的“云室”和一批电子设备,费尽周折带回祖国。


1950年4月,应中国科学院院长钱三强之邀,王淦昌成为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所研究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奉命奔赴朝鲜战场,探测美军是否使用原子武器和投掷放射性物质。


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和副所长,从事基本粒子研究。


1959年3月,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成功发现了一种反物质——反西格马负超子存在的证据。不料,3个月后,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中苏关系裂痕加深。“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这一原本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物理学研究项目,自此无人领衔。


彼时,国内正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王淦昌得知消息后,心急火燎地赶到莫斯科中国大使馆,将一张14万卢布的存折交到刘晓大使手中,请他想办法送回国内。


这笔相当于3万元人民币的巨款,是他在苏联工作期间一点一滴节省下来的!


刘大使知道王淦昌和妻子带着4个孩子,生活也很拮据,一再婉拒。


王淦昌动情地说,“游子在外,谁不惦记家中的父老乡亲?眼看着国家遇到了困难,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难道不应尽一点儿心意吗?”


578125


三、一生践一诺,以身许祖国


1961年4月3日,王淦昌接到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部长刘杰约见的通知。到了刘杰办公室,对方开门见山地向王淦昌传达了党中央关于研制核武器的决定,并请他参加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现在有人卡我们,说我们离开他们的援助,10年、20年也休想制造出原子弹来!因此我们要为祖国争一口气……”


“这件事情要绝对保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一旦投身其间,恐怕就要从此告别基本粒子研究工作,您的意见如何?”


迎着刘杰的目光,王淦昌铿锵有力地回答:


“我愿以身许国!”


字字千金,字字无悔。


578125



从那时起,


一位享誉世界,最有潜质获得诺贝尔奖的王淦昌突然消失了。而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北出现了另一个人,名叫“王京”的老头。


他们,为的是共同的使命。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69年9月23日,中国成功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

1976年11月17日,中国成功进行迄今最大当量(5百万吨)核试验。


578125


1967年12月,聂荣臻副总理(中)、王淦昌(左)和朱光亚(右)在我国西部核试验基地


一年除夕夜,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个人抱头痛哭……


中国可以没有人叫“王淦昌”,

但不能没有“两弹一星”;

中国可以没有诺贝尔奖,

但不能没有大国核盾。


“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

一道看似简单的填空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填法。


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人像王淦昌一样,

在前一个空填入了“自己”,在后一个空填入了“祖国”。


578125



生命最后一刻

在病床上的王淦昌已不能讲话

他睁大眼睛,双手合拢

倾听并同意下一步实验方案

科研追求让90岁不老 毕生武功


回首长城脚下,爆破声轰鸣阵阵

这是对华夏祖先的声声告慰

跪着出生的子孙已长大站起

长城再不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围墙

东方大国要造核武利器


“我愿以身许国!”

金银滩上,科学家隐姓埋名17载

那些年,妻子的丈夫只是在信箱里面

诺贝尔奖错过一个中国人名字

中华民族多了一页骄傲的篇章


终于,原子弹成功爆炸了

戈壁滩上,升腾起巨大的火球

人们叫着、跳着、抱着,祝贺击掌

王淦昌留下了激动的热泪

一个多灾多难的祖国从此有了钢铁脊梁


578125


把智慧献给祖国,无悔

看祖国日益强大,自豪

逝去的中国核弹元勋化身小行星

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中遨游

长久注视着那片他深爱一生的故国乡土!

578125

新窗口打开 关闭